2012年1月7日,在极客公园创新大会上,美团网创始人王兴看到了许多互联网新产品——仅是数量上,这些产品就给他带来了冲击。
于是,他略微侧了侧身,小声对旁边的开心网创始人程炳皓说:“投票之前这里面好多产品我都是第一次听说,有些都已经作为创新产品得奖了,我却完全没用过。”
程炳皓腼腆地笑了笑:“我也是。”他心里又加上一句:或许只有每天拿半天时间出来研究新产品,才能达到全都用过的程度吧。于是,开心网今年加大早期投资和产品研究团队的决心几乎当场就做出了。
本届由极客公园、《商业价值》杂志以及MINI中国和腾讯联合主办的“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”中,有超过500个诞生于2011年或者在2011年有重大新版本更新的产品参与了报名。经过13万多张公众选票、256位专业评委和20位专家评委的选择,诞生了11个奖项。
在所选出的11个获奖产品中,半数是2011年的新产品;而年度创新产品的桂冠也由2011年1月才在苹果App Store上架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Talkbox获得。与之对比,上一届能足以登上这一位置的,唯有同时获得了好几个单项产品奖的新浪微博。
2011年的中国互联网,似乎一夜之间成了新产品的天下。在这个以“创新”而非用户量、营收规模、以及盈利等指标为评选标准的盛会上,没有了Google翻译、搜狗输入法等去年的风云产品,取而代之的是唐茶、陌陌、知乎等新秀。
为什么会有这么明显的不同?
对此,或许18岁的独立开发者、猛犸浏览器作者季逸超的个人经历可以从侧面做个说明。他曾经在微博里这么咆哮:“脑子里有11个产品想做,每个都是新鲜玩意,而且超酷超好玩,可是没有时间写怎么办?!忍不住啦,开始写第一个!”
然后,他仅仅用一天时间就开发完成了名为“Rasgueado”的产品。这个产品是一款概念输入法,在创新大会上午的产品宣讲环节,它引发了轰动。王兴和程炳皓自然不可能知道它,因为它在大会前6天,才从季逸超脑子里“爆”出来。
这很容易让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硅谷,那些仅仅用几天时间就能做出新型电脑主板的天才们。
与当时相同的是,我们似乎正在迎来又一个密集创新的时代;可与当时不同的是,与主板、焊接工具、充作办公场地的车库和汇编语言相比,今天的创新者们所需要的工具更加简单,电脑加上互联网就够了。而这两年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崛起,以及智能终端在PC肩膀上的进一步大爆发,给了我们一个更加适于创新力量和产品力量崛起的“湿润环境”。
更简单的编程语言,互联网上大量的免费代码,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搞定的商业环节,App Store等全自动的“应用商店”,以及每天都在搜寻新玩意的用户……创新从没有像今天这么简单。
难怪程炳皓会感叹:“移动互联网上你可以两三个月就换一批产品来用,而且还有无数的新产品等你挑选。”
创新成本的大幅降低,催生出了许多新产品,虽然它们将面临更高的失败率、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困难的用户关注度,可无论如何,一个产品力量崛起的时代正在不可避免地到来。
对小团队而言,它们在精力和金钱成本降低的同时,能够更专注在产品本身,专注在用户的具体需求上,并有可能在每一个大公司留下的缝隙处撕开第一步缺口,走出真正站稳脚跟的一步;而对大公司而言,当互联网日渐碾平它们与用户的第一触点,产品在群体智慧之下以比以前更快的速度迭代时,它们更需要系统性创新,从管理和权力机制上做出改变,并与创新者站在一起,由此汲取前进的力量。
而在这个时代,唯有产品精神才是无论大公司或是小公司,所能够成长的最大支撑。
因此,当产品力量崛起时,或许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之前那些成功的产品,它们的产品经理所积累的财富。无论是豆瓣CEO杨勃眼中的用户价值、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从用户需求中发现创新的方法论,还是程炳皓对开心网口碑传播的心得、王兴的产品价值观,此时尤为值得借鉴。
每个公司的节奏和阶段目标不一样,豆瓣的幸运之处在于一直能用自己的节奏来做事,能一直将用户价值放在首位。
豆瓣网创始人兼CEO 杨勃│口述 夏勇峰│整理
有人说豆瓣是一家“慢公司”,其实我们并没有故意要慢。为什么会给人这种感觉?
豆瓣的模式没有可参考样本,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摸着石头过河。创新产品实际上需要付出很大成本,包括体会新模式的时间成本,要多花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将模式稳定下来,之后再进入一个健康成长的阶段。这段时间你自己在折腾,在试错、观察,可外面看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发生,好像很慢。
在这一过程中,我们也在看很多新模式,可成长决定于用户本身的规模,也决定于团队的能力以及经验。
用户价值大于用户体验
用户体验毋庸置疑当然是重要的——多数人眼中的用户体验,更多是功能设计层面上,可豆瓣不止于此,在用户体验上非常注意,甚至定义为最重要的一件事。但后来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,用户体验确实可以一直很好,一个用户他今天很爽、明天也不错,有可能半年之后、一年之后也没改变,可忽然有一天他就不来了。
很多产品确实如此,用户说挺好,可也会玩腻,或者会有更新更酷的产品去满足他。豆瓣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类似情况,可这个问题和我们最早做豆瓣的初衷有关。我们意识到用户体验其实有个更深层次的部分,并把它定义为用户价值。
所谓用户价值,就是你长期来看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价值,说穿了也就是你是不是有用。这将决定用户在两三年后还用不用你的产品。因此我们最早定义豆瓣的时候,它首先应该是有用的,其次才是用户体验。
对豆瓣而言,发展过程和用户需求是一致的。每个新功能都有最佳用户体验的方式去优化它,而它又和用户价值黏合得很好。
回过头看豆瓣的几个节点,有的是算法,有的是社会服务、社区,我们一直不断扩大可以提供的范围和深度,公司一直往前走。我们不会受到每年新的产品形态的冲击和影响,因为从长远看,我们保证价值一直是在扩大而非缩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