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公司新闻 > 正文

互联网时代,钱该怎么挣?

更新时间:2016-07-01 15:33:26点击次数:1156次字号:作者:admin

--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免费还是收费,这是个问题。

    Instapaper 的开发者 Marco Arment 认为应用应该直接收费。他的理由有这么几个:

    免费应用收入少。
    免费用户负面评价多。
    免费用户付费意愿低。
    这样的模式很省心,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Marco 希望通过一个好产品,“站着把钱给挣了”。虽说用户数量比不上知名免费应用,但相对来讲,付费用户的维护成本较低。将来从用户身上盈利的潜力也相对较小,“一锤子买卖”的意味更浓。

    著名风投资本家 Fred Wilson 则是免费模式的坚定拥护者。他的个人博客有过很多次对免费模式的探讨(他甚至开玩笑说应该把博客名字从 AVC 改成 AVFree),“In Defense of Free”是他最近一篇对“服务应坚持收费”观点的回应。

    他的观点很简单——应该用免费的价标吸引用户,再通过广告和增值服务来盈利。

    用户更喜欢免费,App Store 上 Free 的价标自然要比 x.99 美元更让人心情愉悦。反正大多数用户认为“下载多一个免费应用又不会怀孕”,众多服务更倾向于选择“免费”来吸引用户。总之先把用户“骗”到手,之后要挂广告还是“x.99 美元升级到 Pro 版本”可以再考虑。

    他还提到类似 Facebook、Twitter、Tumblr 等依赖 UGC (user-generated content)存活的服务更应如此。用户来到你的社交网络创造内容,你自然没有任何理由向它收费。我们找不到类似 Twitter Pro 的东西存在,因为“不合理即不存在”。当然不提供“x.99 美元获取无广告版本“的选项也意味着对这些社交网络的广告要求更高——它们现在都在朝着“内容即是广告”的方向发展。

    “免费增值”模式的战线更长,用户从“免费”这个低门槛开始使用新的服务,服务商能从中盈利的方法可能有增值服务(去广告、提供高级功能)、广告收入等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直接收费更赚钱,还是免费应用更赚钱,并没有结论(也不会有结论)。

    除了上述两种模式,Dalton Caldwell 曾提出另外一个收费的方法:用户捐赠。这是类似 Kickstarter 的民间融资方式:提供免费服务,用户自愿捐钱。如果顺利,它能够让服务商不通过出卖用户数据以及出售广告来盈利。不过这种模式的实际效果实在是令人怀疑,当然,他也称之为“无畏的建议”(audacious proposal)。

    从个人角度来看,实用工具让我直接掏钱的可能性更高。我也曾经在 S60V5 时代为一个免费工具捐赠过,不过从当时的捐赠记录来看,开发者的收入实在低得可怜,与他的付出完全不相符合。

    国内的付费意识目前看来还处于萌芽阶段,但我相信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以及支付手段的完善,前景依旧可期。

 
友情链接:
    英网(INGNET.CN)是一家从事企业信息化服务、电子商务、电子政务、互联网基础服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高科技公司。 前身是成立于2002的山东讯捷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。公司成立9年来服务客户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,为超过2000家的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互联网、信息化方面的解决方案。公司总部位于山东济南,目前在北京、青岛、泰安、枣庄、杭州、南昌设有办事及派出机构。
公司电话:0531-69950906   86989508   88188973
邮箱:support@ingnet.cn